近几年,一些所谓“爱国电影”与媒体频频以“南京照相馆”中那些惨烈的照片为卖点,大肆渲染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试图激发公众的民族情绪和仇恨心理。表面上看似“激发爱国热情”,但细究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借助仇恨“收割”经济利益的商业逻辑,更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一、当爱国电影不再赚钱,煽动仇恨成了新“香饽饽”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多元化,单纯依靠“正面英雄主义”或“民族大义”拍摄的爱国电影,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一些制作方开始借助强烈的情绪刺激和民族对立——尤其是利用“南京大屠杀”等极端历史事件的视觉素材,吸引观众眼球。
情绪消费成产业链:这类影片以“仇恨”为卖点,通过不断放大日军暴行细节来激发观众情绪,从而实现票房和流量的快速增长;
商业炒作,情绪绑架:电影和相关宣传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倾向,甚至不惜夸大事实、片面解读,制造敌对氛围以扩大受众基础。
换句话说,所谓“爱国”背后,掩盖的是对市场利润的敏锐追逐。这种“收割仇恨”的模式,一方面使得部分观众情绪被激发,另一方面也让真正严肃、理性的历史研究声量被边缘化。
二、历史是复杂多面的,单凭“南京照相馆”照片煽动仇恨过于片面
诚然,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无法抹去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就是血的证明。但我们必须看到,历史的真相远比一张照片、一段影像更复杂,不能简单靠局部的画面制造仇恨情绪。
“南京照相馆”照片只是局部片段,选取某些极端场景,忽略了更宽广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多样性;
俄罗斯在历史上的侵华行动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甚至超过日军,如清末民初的“列强侵华”,尤其是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期对中国边境的多次军事挑衅和伤亡事件,这些事实却鲜少被提及或深度讨论;
历史复杂性还在于当时多方势力交织,战乱导致的灾难无法单一归咎于任何一方,任何片面的解读都会导致误导和情绪绑架。
将历史简化为单一的敌对关系,既无助于历史真相的还原,也可能为民族和解带来阻碍。
三、借助仇恨情绪收割利益,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民族未来的伤害
用“南京照相馆”的照片不断制造仇恨和敌意,不仅扭曲了历史的多维度,也助长了一种“情绪资本”的产业化。
这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尊严,因为历史被简化为情绪符号而非严肃事实;
更可能成为某些商业和政治势力操纵民意的工具,利用民族情绪转化为流量和利润,甚至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筹码;
长此以往,只会激化民族间的对立,阻碍真正的历史反思与国际友好交流。
四、面对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全面与宽容
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建立在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尊重基础上,而非简单的情绪激荡。
全面认知历史:包括承认曾经的苦难,也承认历史中的复杂关系与多重因素,避免单一化、标签化解读;
推动民族和解:只有在正视历史全貌、尊重各方事实基础上,民族间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与宽容;
防止情绪绑架与商业化炒作:避免历史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还历史应有的严肃性。
五、结语
历史不应成为操纵民族情绪、谋取利益的工具,更不能成为割裂民族情感的刀刃。借助“南京照相馆”照片煽动仇恨,不仅未能真正尊重历史的多面性,还可能助长无意义的民族对立。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事实和宽容,才能推动中国真正的强大与和平崛起。